更新時間:2021-04-16 22:17:19作者:網絡
一、當前小學科學論文,大家最關注什么1.從關注的內容看,分為六大類:課堂教學、課外活動、學生學習、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、課程資源開發(fā)和教材。其中:課堂教學22篇(教學目標2、教學方法4、教學過程11、教學評價2、環(huán)境創(chuàng)設 2 、課型研究1 );課外活動2篇(自編1、教材延伸1);學生學習與評價 8 (后進生1、學習方法1、價值觀1、證據意識2、觀察能力1、質疑能力1、前概念1、評價1);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2篇(兼職教師學習1、學習途徑1);課程資源1;教材3(德育滲透、概念、學科整合)。課堂教學研究最為集中,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研究有11篇(交流、教學意外各2、記錄、數據收集與整理、教學現象、紀律、教師指導各1;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或全過程2)。課堂教學研究對老師來說最為熟悉也最能寫出文章來。對教學的“有效性”探討是焦點,在題目中出現“有效“兩個字的就有7篇,占18.5%。 2.從論文的形式看,分為理論探討型、實證研究型、經驗總結型三大類。(1)理論探討型主要從思辨的角度對某一現象或教學概念進行理性探討,可以包括什么是該教學現象(概念)?為什么會產生這一教學現象(概念)?這一教學現象(概念)的類型、價值等問題的理性思考。對教師來說,按照為什么研究?它是什么(內涵與外延)?我們該怎么做?的思路撰寫教學論文,尤其應深入思考前兩個問題。40篇文章中,一等獎《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》屬于該類型。(2)實證研究型論文是指研究者通過觀察、訪談、調查或實驗基礎上寫就的研究報告,具體包括調查報告、教學診斷和實驗報告三類。教學調查報告如:《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,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》;《蠟燭燃燒的條件—— 關注小學生對“燃燒概念”的相異構想》;《談學生養(yǎng)蠶上簇率不高的成因及對策》教學診斷如:《基于課堂后測的評課范式》;《基于數據收集的科學課型探討》;《小學生實驗數據作假現象探因及教學策略》等;這40篇文章嚴格地說,沒有實驗報告。(3)經驗總結型可分為:經驗總結型的論文包括教學策略、實踐反思、教學隨筆、個案分析等形式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,對自身的某些教學行為有成功感,以大量的例證說明事理。例如:《讓“概念”為“探究”掌舵 ——對“科學概念教學”的認識與實踐》《科學課中促進師生有效交流的對策》、《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》、《小學科學學科“學生成長記錄袋”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》;實踐反思是指教師從各種教學實踐中觀察或體驗到困惑,對其進行分析、并提出教學建議。《芻議小學科學課的有效記錄》;教學隨筆的文章一般比較短小、觀點鮮明、內容單一,往往根據某一具體事情引發(fā)出來的議論。(做個“無事生非”的老師);個案分析是指選擇某一典型教學對象作為研究重點,通過對其學習行為的研究,提出教學對策。如:《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》,《也談農村小學生科學觀察能力的培養(yǎng)策略》。當前,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的基本情況來看,涉及的研究主題范圍比較廣,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的關注與科學課堂教學的深化研究成為亮點。但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規(guī)律研究的興趣仍顯薄弱。論文的類型比較豐富,然而占主體的仍是經驗總結類文章。 二、優(yōu)秀教學論文的基本特點1.論文的選題針對小學科學教育的熱點問題,源于教學實踐,做到人無我有,人有我新,人新我實。《小學生家庭實驗室項目實施問題與對策》——課外活動,做到人無我有。《讓科學教育插上德育之花 ——在科學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的嘗試》——德育滲透,人無我有;《建立科學探究差異研究共同體,改善后三分之一孩子的認知結構》——關注差生,做到人有我新。《《小學科學學科“學生成長記錄袋”評價的再實踐與反思》——學生評價,做到人新我實;2.論文的主要論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,給人以啟發(fā),少有“正確的廢話”。如《小學科學教學中師生非邏輯性對答剖析》;《讓“概念”為“探究”掌舵 ——對“科學概念教學”的認識與實踐》。《在推測與驗證的思維過程中建構科學概念》一文,如果能從個例的研究提升為一類,則能增加文章的分量,因為概括的水平越高,推廣就越有價值。3、論文的例證新穎,引證有說服力,論證有深度,研究成果或教學對策能指導實踐大多數優(yōu)秀的論文具備這一點,特別是《基于后測的評課范式》值得大家一讀。三、論文撰寫的問題與建議:(一)選題與標題1.問題:(1)選題過大過寬,例如《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(fā)展》,《農村科學教育之我見》;(2)選題追風,如《把握總舵 和諧構建科學課堂》。人們常說,題好文一半,可見選題是至關重要的。2.建議:角度要小而新,小題大做。很多老師為選題犯愁,建議從以下幾個視角試試:從行動中選題:關注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教研經歷;對教學改進的策略:基于前概念的教學;最煩惱的問題:農村小學科學的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;課堂調控;最感興趣的問題,獲得成功的方法,你警覺的現象,震動你的新理念;從別人的研究成果中選題:例如材料設計、情境創(chuàng)設、評價研究從其他學科的研究選題中嫁接。翻閱年度獲獎論文的標題,各門學科的論文,凡是能獲獎的,都有某一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研究,如果這個領域其他學科研究成熟,而本學科還剛剛開始乃至空白,不凡就此研究展開。要定期查閱教學刊物,獲得理論和實踐的補給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不選沒有自己的實踐而東拼西湊的話題;不選自己不認同又不知所云的話題、不選題太平常而一說就完的題;不選自己似懂非懂的題、不選理論性太強的題。3.標題:第一,在內容上,標題應準確反映研究的主題與范圍,《科學教育需要均衡發(fā)展——對新課程實施中兼職科學教師培訓的一些思考》,這樣的主標題顯得很蹩腳。第二、在語言上,標題應注意準確、簡潔、完整。《“與思維同行”:小學科學有效探究的原點追尋——小學科學課堂“探究秀”的反思與糾正》這樣的副標題有點畫蛇添足;第三、在表達形式上,標題應注意新穎性、生動性。但不要弄巧成拙。如《讓“概念”為“探究”掌舵 ——對“科學概念教學”的認識與實踐》這樣的主標題就顯得生動而準確。(二)行文1.問題表征:(1)概念界定不清,與標題不符 (2)分類標準不統(tǒng)一,面面俱到(3)引用不嚴謹,實踐性不夠(4)提出問題不做歸因分析,建議沒有針對性(5)有文學化傾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撰寫論文是予以矯正。寫論文與一般文學文章不同,學術的嚴謹,需要理性思維的參與、需要實證精神,不要簡單用枚舉思維,僅羅列教學現象而無分析和歸因,文章就會顯得隨意、主觀臆斷。不要簡單地引用某某人的話,要有參考文獻,這樣會使文章看上去有深度。建議養(yǎng)成“五常”習慣:常閱讀、常收集資料、常反思、常整理與分析資料、常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