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25-06-19 15:10:32作者:佚名
這位來自西南地區某高校的大三藥學專業學生表示,本科期間并未認真投入學習,僅僅是專注于準備考研的幾門專業課程,他總覺得只有步入研究生階段,自己的人生才算真正地拉開了序幕。
今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了457萬,較2021年增長了80萬,增幅超過了21%;與2017年相比,報名人數增長了256萬,增長了1.27倍。研究生報名總數和增量持續攀升,這一現象背后,既有素質提升的推動力,也有因就業壓力而“被迫營業”的無奈,同時還存在著逃避社會現實的無力感。
就業反成異類?考研“多進宮”不惜代價
我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上耕耘了十年,這門課程通常在大一階段開設。在每年的首節課上,我都會向學生們詢問他們未來四年的規劃。大約五年前,大約一半的學生表達了考研的愿望。然而,如今,這一比例在新生中已攀升至80%。即便到了大四,備考考研的學生比例也超過了70%。河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邊宇璇這樣說道。
同時,由于疫情以及國際局勢等因素的影響,留學之路受阻,不少學生將出國深造的打算轉變為在國內考研。北京印刷學院的學生曾儀就表示,她之前原本打算出國留學,并且一直在準備雅思考試,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,她不得不調整計劃,轉而參加國內高校的研究生入學考試。
在校大學生之外,半月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觀察到,許多考研失利的考生選擇了繼續嘗試,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了“二戰”或“三戰”的道路。這些年輕人有的在考研寄宿基地集中備考,有的則在學校周邊租下小屋,獨自進行復習。
研考臨近備考忙
李順平考完了“二戰”的試,他對半月談記者說,他們考研的寄宿基地里大概有1500個備考者,其中多數是第一次考試失利后選擇再戰的“二戰”考生,甚至還有堅持到第四次考試的“四戰”者:“我認識一個和我同專業的同學,今年已經30歲了,今年是第四次考試,他說除非考上清華大學,否則絕不放棄。”
洪健,青島理工大學的一名“三戰”考生,他的本科專業是交通工程,畢業后主要從事工地相關工作。他決定考研,目的在于更換專業和轉行,目前他正計劃報考計算機專業。今年高校的錄取標準有所降低,他的目標是找到一個學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。
研究生“本科化”?裝備升級還是避世借口
在采訪中,半月談記者發現,一些學生對所學專業充滿熱情,專心致志于學術追求。然而,當談及考研的初衷,多數學生表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求職競爭力,以減輕社會普遍存在的就業壓力;還有一些學生是出于跟風心理,擔心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人而選擇考研;而少數學生則是抱著“想多享受幾年校園生活”、“不愿過早步入社會成為上班族”的心態加入了考研的行列。
備考考生在圖書館復習
——愛所學鉆研知識,“換賽道”開闊眼界。
在采訪過程中,半月談記者觀察到,眾多工科學生對所學領域充滿熱情,他們樂于投身于現代科技的研究,并迫切希望掌握知識的前沿動態。與此同時,還有一些學生希望通過考取研究生來提高自己母校的知名度,或者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領域。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孟祥燕老師指出,部分同學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選擇不夠深思熟慮,而考研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重新挑選專業的機會。
——只為就業加砝碼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,研究生不是盡頭。
在采訪過程中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,許多學生表達了他們對就業的焦慮,他們覺得僅憑本科學歷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;此外,他們還持有“不愿意從事低層次工作”“不接受收入與個人能力不匹配的工作”等觀念。
王曉,河北醫科大學的代表,強調醫學專業的學生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幾乎是必需的,而他本人渴望在大醫院就業,若不選擇去基層醫院,那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便是必經之路;蘇州科技大學美術師范專業的劉云云則透露,她立志成為一名教師,但深知本科學歷在求職市場上缺乏競爭力,唯有繼續深造,攻讀研究生學位,才能有望獲得理想的工作機會。
然而,研究生人數的上升使得競爭態勢愈發激烈。面對這一情況,一些學生感到困惑,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主張繼續攻讀博士學位。
——無目標盲從跟風,隨大流自認心安。
汪明彥,河北科技大學的一名學生,曾向半月談記者透露,起初他并未打算投身考研的行列,認為這個過程太過艱辛。然而,隨著周圍考研人數的不斷增加,他內心也逐漸產生了考研的念頭,盡管目前他還在糾結和徘徊之中。
從本科畢業到2021年初,我的規劃一直是步入職場。然而,社交媒體上那些關于校園生活、研究生生活的精彩分享,讓我重新燃起了在校園繼續深造的愿望。2022屆傳播學專業的學生曹芳華這樣說道。
——懶就業厭擔責,躲進考研安全屋。
一些接受采訪的學生表示,他們考研的初衷僅僅是不愿意步入職場,不愿意踏入社會,也不愿意肩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。北京某高級人力資源經理王慧妍指出,面對就業壓力,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一種“僵化”和“麻木”的態度,甚至有人選擇了“躺平”。
蘇州科技大學美術師范專業的學生小郭向半月談記者透露,他打算推遲步入社會的時間,因為他尚未準備好投身于“社畜”的生活。通過考研,他希望能夠暫時避開求職帶來的壓力和焦慮。此外,讀研究生也給了他一段思考的時間,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。在相對安靜的學校環境中,他可以更加從容地規劃自己的人生,不必急于投身職場。
“重在參與”成待業,“反復參戰”怨念深
一些學生在本科畢業后對未來缺乏明確規劃,他們既沒有認真準備考試,也沒有認真尋找工作,結果浪費了整個大四的時間。最終,他們未能考取研究生,同時錯過了春季和秋季招聘的寶貴機會,淪為失業者。河北師范大學的一位教師如是說道。
何楊琦,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教務處副處長,指出通過考研來逃避就業壓力,這種做法可能會將壓力延續到研究生階段。此外,有些學生為了備考研究生,打亂了他們在本科階段的學習節奏。在大四期間,他們忙于備考,對畢業實習敷衍了事,對畢業論文和設計也缺乏關注,這些行為可能會對他們順利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產生不利影響。
一些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負責人指出,過分推崇考研現象將導致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非理性需求加劇,進而引發公眾的焦慮情緒,同時也會對就業市場造成不良影響。
江蘇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周正嵩指出貝語網校,當前考研熱潮中存在一定的結構不均衡現象。觀察報名與錄取的比例,可以發現國家急需的專業或關鍵領域,其報錄比普遍偏低。因此,有必要在本科招生計劃中加強宏觀調控和指導,對那些不符合社會需求的熱門專業,應適當縮減招生名額,以縮小這些專業的培養規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