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23-02-07 09:08:18作者:佚名
一、樂都區的行政區劃
全區轄1街道7鎮12鄉,354個行政村,7個居民委員會,其中川水地區有高廟鎮、碾伯鎮、洪水鎮、雨潤鎮、高店鎮5個鎮和海東街道;北山地區有壽樂鎮、達拉土族鄉、共和鄉、中嶺鄉、李家鄉、馬營鄉、蘆花鄉、馬廠鄉8個鄉(鎮);南山地區有瞿曇鎮、中壩藏族鄉、下營藏族鄉、蒲臺鄉、峰堆鄉、城臺鄉6個鄉(鎮)。
碾伯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,海東市中心。省蔬菜生產基地之一。位于區境中部,湟水河北岸。人口6萬,面積177平方公里。轄西崗、陶馬家、水磨灣、七里店、馬家臺、李家、熊沈家、下教場、上教場、東崗、賈灣、土橋、湯官營、晁家、趙家莊、謝家崖灣、高家莊、九哈家、北門一、北門二、下寨、上寨、八家、徐家沙溝、下李家、楊家門、東門巷、東關、河門街、城中、西門、鄧家莊、河灣、前莊、后莊、東莊、后營、黃家、王家、蘇家、八里橋、沙壩村委會和城中、東關、西門、東門巷、柴油機廠5個居委會。民國初屬附城,1931年建本城鎮,1945年改稱碾伯鎮,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,1984年復設碾伯鎮。地處湟水谷地平原和北側丘陵、溝谷地。產業以商貿、建筑、服務業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蔬菜種植為主,市場活躍,經濟發達。蘭(州)青(海)鐵路、甘(肅)青(海)公路橫穿全境。境內有建于明代的西來寺、關地廟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高廟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。位于區境東部,距區府駐地15公里。人口2.5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回、蒙古、土族等。面積130.2平方公里。轄西村、東村、郎家、老鴉、晁馬家、白崖子、蒲家墩、旱地灣、下溝、長里、柳灣、段堡子、新盛、大路、李家口、保家、田蒲家、寺磨莊、新莊、扎門、腦莊21個村委會。民國初置高廟鎮,1950年仍設高廟鎮,1958年成立高廟公社,1984年復設高廟鎮。地處湟水谷地灘地和北側的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建材、運輸及第三產業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果類、蔬菜種植為主。盛產聞名省內外的沙果、花椒、蘋果等。
瞿曇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。位于區境南部,距區府駐地21公里。人口2.3萬, 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族。面積308平方公里。中心,隆國、韓家、晁家窯莊、周家大莊、口子、紅莊、盛家莊、中莊、陽坡、陰坡、車路、大石灘、大樹莊、腦莊、祁家山、楊家河口、段家莊、魏家河口、晁家、河灣、新聯、臺沿、石坡溝、浪上、浪下、角營、朵巴營、官隆灣、龍占溝、斜上、斜下、斜中、斜溝門、磨臺、徐家臺、河西村委會。民國時置瞿曇鄉,1950年沿舊制設瞿曇鄉,1958年成立瞿曇公社,1984年復設瞿曇鄉,1998年設瞿曇鎮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蘊藏、黃鐵石、銘鐵、石棉等礦產資源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加工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境內有自然林,草山寬闊,產冬蟲夏草、黃芪等藥材。通區鄉公路,交通便利。建于明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,仿北京故宮的建筑風格,為理想的旅游勝地。
雨潤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。位于區境西部,距區府駐地10公里,駐地漢莊村。人口1.7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蒙古、土、藏族等。面積125.3平方公里。轄漢莊、大地灣、下杏園、上杏園、羊圈、迭爾溝、紅坡、劉家、荒灘、深溝10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置雨潤鄉,1950年沿舊制設雨潤鄉,1958年并入漢莊公社,1961年分設雨潤公社,1984年復設雨潤鄉,2001年設雨潤鎮。地處湟水谷地。礦藏有石膏、大理石。產業以加工、運輸、建材等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蔬菜、果類種植為主。大蒜質高味好,享有盛名。蘭(州)青(海)鐵路,甘(肅)青(海)公路穿境,交通便利。境內漢莊村瓦窯嘴墓地屬馬家窯類型、馬廠類型、齊家文化,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壽樂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。位于區境北部,距區府駐地20公里。人口2.8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蒙古、土族等。面積496平方公里。轄新堡子、熊家灣、王家莊、楊家山、楊家崗、上李家、龍溝門、龍溝寺、祁家山、窯莊、薛家莊、薛青、李家臺、趙家寺、趙家灣、上衙門、倉家峽、倉嶺頂、馬家灣、土官口、王佛寺、陳家堡、倉嶺溝、羊官溝、土官溝、聯合、尕扎、昂麻、牧場村委會。1950年沿舊制設壽樂鄉,1958年并入碾伯公社,1961年分設壽樂公社,1984年復設壽樂鄉。2001年設壽樂鎮,2007年將引勝鄉并入壽樂鎮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勞務輸出及第三產業為主。
高店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,區主要產糧區。位于區境西端,距區府駐地18公里。人口0.9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土、回、藏族等。面積70平方公里。轄東門、西街、峽口、大峽、河灘、灣子、河灘寨、俞家、柳樹灣、下楊家、上楊家11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置復興鄉,1950年沿舊制設高店鄉,1958年并入漢莊公社,1961年分設高店公社,1984年復設高店鄉,2001年設高店鎮。地處湟水谷地灘地、丘陵。礦藏有石膏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石英石等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采礦業為主。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。經濟作物有各種蔬菜、蘋果、紅蒜等。蘭(州)青(海)鐵路、甘(肅)青(海)公路穿境,交通便利。
馬廠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北部,距區府駐地48公里。人口0.8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族、土族。面積90.2平方公里。轄馬廠、八旦、泉兒灣、小嶺子、保家灣、孟家彎、那家莊、干溝灘、白石頭、岔溝、毛煙墩11個村委會。民國時屬冰溝鄉,1952年設馬廠鄉,1958年并入老鴉公社,1961年分設馬廠公社,1984年復設馬廠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岸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加工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豌豆、馬鈴薯種植為主。馬鈴薯產量高、品味好,在全縣享有盛名。花椒種植為該鄉一大名優經濟作物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馬營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北部青海省樂都縣,北與甘肅省相接壤,距區府駐地40公里。人口1.3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土、蒙古族等。面積238.2平方公里。轄馬蓮溝、康巴、白崖坪、墩灣、勝利、卡拉、連豐、埡豁、龍慶、姜洞、上浪卡、古城、北坪、昆侖、龍王崗、灣塘、腦莊、八架山18個村委會和一個鄉辦牧場。始建于民國初,1950年沿舊制設馬營鄉,1958年并入老鴉公社,1961年分設馬營公社,1984年復設馬營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加工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籽種植為主。有少量林業、畜牧業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中壩藏族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南部,距區府駐地34公里。人口0.8萬,以漢族為主,藏族占總人口的32%。面積129.8平方公里。轄中壩莊、灑口、交頭、嘛呢臺、牙昂、紅莊溝、確實灣、大灣、何家山、泉腦、山丹坡、四莊、柏楊溝、洪三14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為歸化鄉,解放初仍設歸化鄉,1952年改為中壩鄉, 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,1961年分設中壩公社,1984年改建中壩藏族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礦產有滑石粉、石膏等。產業以開采、商貿、運輸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境內有天然森林,生長云杉、楊、樺等,林中央宋寺,風光秀麗,建筑奇特,是理想的旅游區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中嶺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,區油菜籽主要產區之一。位于區境北部青海省樂都縣,距區府駐地21公里。人口0.9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土、蒙古族等。面積72.6平方公里。轄業善洼、大水泉、梅家洼、上嶺、平坦、甘溝腦、泉溝、鏟鏟洼、平頂、吳家洼、草場、馬家洼、中嶺莊、 牧場14個村委會。1932年建中嶺鄉,1950年沿舊制設中嶺鄉,1958年并入高廟公社,1961分設中嶺公社,1984年復設中嶺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商貿、加工、運輸業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還有少量牧業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達拉土族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西北部,距區府駐地31公里。人口1.2萬,以漢族為主,土族占總人口的33%。面積162.1平方公里。轄袁家臺、長溝、黑溝頂、滾子洼、前半溝、杜家洼、紅溝、馬圈溝、爛泥灘、白崖坡、寧過、馬趟、春灑、白草臺、王家灘、達拉灘、麻洞、拉卡、泉洼、干溝山、大莊子、扎什加、李家昂23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為同化鄉,1950年沿舊制設達拉鄉,1958年并入漢莊公社,1961年分設達拉公社,1984年成立達拉土族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商貿、運輸及采礦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境內建有容量35萬立方米的水庫1座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李家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北部,北與甘肅省接壤,距區府駐地34公里。人口1.2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土、回族等。面積163.1平方公里。轄爛泥溝、雙坪、合爾紅、馬圈、西馬營、東馬營、陳家磨、滾茶海、大洼、干溝嶺、民族、交界灣、尕泉灣、山莊、阿塔嶺、和爾寺、丹科爾17個村委會。民國初屬長里堡,1950年沿舊制設李家鄉,1958年并入高廟公社,1961年分設李家公社,1984年復設李家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加工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還有林業、畜牧業。境內建有蓄水254萬立方米的大帳房水庫。
共和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西北部,距區府駐地15公里。人口1萬,以漢族為主。還有藏、蒙古、土族等。面積113.2平方公里。轄聯星、許家寨、高營、大莊、拉科、馬廠、上樺林、拉日、虎林、童家、克什家、磨石溝、灑龍、書卜、嘛業磨、祁家堡16個村委會。1950年沿舊制設努木鄉,1952年改稱共和鄉,1958年并入漢莊公社,1961年分設共和公社,1984年復設共和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丘陵。產業以加工,運輸、商貿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籽種植為主。境內建有蓄水20萬立方米的樺林水庫。通區鄉公路。
城臺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西南部,距區府駐地30公里。人口0.7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族。面積104.5平方公里。轄拉甘邑、山城、壩口、城子、臺子、升地灣、河東、小溝、衙門莊、上新莊、灘、下臺、許家口子、上菲菜溝、下菲菜溝17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置模范鄉,1950年沿舊制設城臺鄉,1958年并入瞿曇公社,1961年分設城臺公社,1984年復設城臺鄉。還牧養牛、羊、馬等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洪水鎮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鎮。位于區境東南部,湟水河南岸,距區府駐地15公里。人口1.8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回、土、藏族。面積169平方公里。轄店子、雙一、雙二、高家灣、河西、上窯洞、阿西、阿東、馬趟子、下街、馬家營、李家壕、上王家、下王家、吳家莊、袁家莊、大寨子、石嶺子、下沈家、洪水坪、姜灣21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置洪水鄉,1950沿舊制設洪水鄉,1958年成立洪水公社,1984年復設洪水鄉,2001年設洪水鎮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灘地、溝谷地、山地。礦藏有高品位的石灰石礦。產業以運輸、采礦等為主。白灰、紙等產品暢銷省內外。農業以小麥、果類、蔬菜種植為主。甘青公路、青藏公路穿境,交通便利。
蘆花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北部,東及北部與甘肅省相接壤,距區府駐地45公里。人口1.1萬,以漢族為,還有藏、土、蒙古族等。面積119.8平方公里。轄寺院、三條溝、西坡、馮洼、九架山、朵家灣、查干、東嶺、十字、牙合、營盤灣、王家灣、城背后、轉花灣、本康嶺15個村委會及鄉辦牧場。民國初置蘆花鄉,1950年屬冰溝鄉,1952年設蘆花鄉,1958年并入老鴉公社,1961年分設蘆花公社,1984年復設蘆花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加工、商貿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,牧業以牧養牛、羊、馬等為主。區鄉公路暢通。境內有旅游觀賞的冰溝奇峰和舊寺掌等自然景觀。
峰堆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西南部, 距區府駐地22公里。人口0.7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土、回族等。面積81.7平方公里。轄上營、聯村、李莊、紅溝門、熊家、劉家寺、下陽洼、上陽洼、上一、上二、下帳房11個村委會。民國時置敦厚鄉,1950年沿舊制設峰堆鄉,1958年并入瞿曇公社,1961年分設峰堆公社,1984年復設峰堆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加工、商貿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產大紅蒜,質優味好,享有盛名。境內建有庫容量為55萬立方米的黃河灘水庫。區公路暢通。
蒲臺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東南部,距區府駐地18公里。人口1.8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回、蒙古、藏族等。面積189平方公里。轄頭莊、樺莊、中嶺、上嶺、郭家、西溝莊、嚴家山、黑窯洞、山桃、大麥溝、尹家、下半溝、新莊灣、千戶臺、趙家莊、李家臺、辛家莊、地洼、趙寶灣、范家坪、侯白家、雷盛家、趙家坪、羊起臺、東臺、圈窩、小干溝、寺溝腦28個村委會。民國時屬雙堡鄉,1950年屬中壩鄉,1952設蒲臺鄉,1958年并入洪水公社,1961年分設蒲臺公社,1984年復設蒲臺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加工、商貿為主。農業以小麥、豌豆、馬鈴薯種植為主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下營藏族鄉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轄鄉。位于區境西南部,距區府駐地32公里。人口0.6萬,以漢族為主,藏族占全鄉總人口的28%。面積98.1平方公里,轄下營、尕莊、上營、坑坑、白土莊、卡子門、楊家莊、上祝家、楊家堡子、下祝家、茶龍、塔春12個村委會。民國初屬歸德堡,后稱維新鄉、平等鄉,1950年沿舊制設茶龍鄉,1956年劃歸高店鄉,1958年并入漢莊公社,1963年分設下營公社,1984年改稱下營藏族鄉。地處湟水谷地南側山地、溝谷地。產業以運輸、商貿、加工為主,農業以小麥、青稞、油菜種植為主。區鄉公路暢通。
二、想知道: 沈陽市 青海省西寧市樂都縣 在哪
你的問題很頭暈,沈陽市在東北,青海省西寧市在西北,而樂都縣在西寧市東60公里的地方。
倆地方根本不著邊,一個在西北,一個在東北,西寧市是青海省的省會,樂都縣是屬于青海省海東地區的一個縣,在西寧市的東邊60公里。。。
三、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轄街道辦事處有哪些?
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下轄街道辦事處包括碾伯鎮、雨潤鎮、壽樂鎮、高廟鎮、洪水鎮、高店鎮、瞿曇鎮、共和鄉、中嶺鄉、李家鄉、下營鄉、蘆花鄉、馬營鄉、馬廠鄉、蒲臺鄉、中壩鄉、峰堆鄉、城臺鄉、達拉鄉、海東工業園區樂都工業園。
四、青海樂都屬于那個州
樂都是縣跟海南州同級他在西寧的東邊海南州在西邊
它不屬于那個州,它是海東八縣之一
不對 現在是海東六縣之一
屬于海東地區
是海東的哦```
五、想知道: 海東地區 青海樂都縣中壩鄉 在哪? 我在google找到了,就在西寧的東南方約60km的地方
你好,我就是樂都的,中壩我去過,你要先到樂都,記住是在樂都的橋南下車,不過橋北,然后沿著樂都師范的方向(民和)的方向走大約500米有個院子里面是個車站,去往南山北山的車都是在那停的,都是一些小面包,票價5元以內!中壩是個很好的地方,經濟不發達但是民風淳樸,那里的人待人很熱情的!我高中時就去玩過,很好玩,除了路不怎么好走外!希望你玩的愉快!
先到樂都,在到汽車站坐到中壩的車就可以了,大概位置在樂都縣城東南方位。
這個是啥問題,不是都自己答了么?
六、青海樂都縣人口多少
樂都縣[Le Du Xian]青海省海東地區轄縣,全省主要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縣,并素有“文化縣”之稱。位于區境東部,湟水河下游,東北接甘肅省,距行署駐地35公里。縣府駐地碾伯鎮。郵政編碼:810700,電話區號:0972
人口29.2萬,以漢族為主,還有藏、土、蒙古、回族等。面積為2820平方公里。 轄7鎮12鄉(其中3個民族鄉)。
2010年,全縣總人口28.82萬人,其中農村人口23.99萬人。
(這是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)
這里是最新的介紹!
七、樂都和化隆高速出口在哪里
樂都和化隆高速出口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。根據相關信息查詢,樂化高速東西兩個出口皆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。
八、青海省樂都縣海拔是多高
縣城碾伯鎮1900左右,最高處是松花頂,超過4000,最低處高廟鎮老鴉,1800左右。
北緯36°28′55.56〃
東經102°24′06.26〃
高度1989
沒有比這個更精確的了
1200左右 和西寧差不多
2000左右。。。。。。。
九、青海省樂都縣有哪些好玩的?
青海省樂都縣有好玩的景點有魯班亭,西來寺,央宗寺等。
魯班亭始建于北魏時期。位于樂都縣城東25公里處的老鴉峽西口,距西寧75公里。亭建在湟水中心的巨石柱上,稱“中流砥柱”,為樂都縣景觀之一。
位于黃梅縣大河鎮四祖寺村。寺為唐初佛教禪宗四祖大醫禪師道信道場,始建于唐武德七年(624),明正德、萬歷、清同治年間多次重建。現存毗盧塔、眾生塔、衣缽塔、靈潤橋、四祖殿、蕉云閣及多方摩崖石刻,尤以唐宋石塔最為珍貴。其中,毗盧塔又名慈云塔、真身塔,為方形單層仿木結構磚塔,面闊10米,進深9.5米,高11。34米,建于唐永徽二年(651),禪宗四祖道信圓寂于此;眾生塔又名魯班塔、魯班亭,為橢圓形球狀小石塔,高2。21米,塔外建有高8米的六角單檐攢尖頂仿木構石亭,建于宋代。
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西來寺占地面積 2184平方米。寺院規模宏大,古樸典雅,是青海境內保存完好的古寺中典型的漢語系佛寺。寺內主要建筑建在坐北朝南的中軸線上,由山門、中殿、大殿和東西兩廂堂館組成兩進院落,庭院內綠樹成蔭,陪襯著佛殿走廊朱紅色檐柱和石綠色斗拱。山門寬3間,進深1架,中為門廊,東西為泥塑四大金剛。進入山門為前院,面對山門為中殿,東西兩廂為堂館,殿、堂均為硬山式建筑,中殿主供阿彌陀佛。大殿面寬5間,進深3架,單檐歇山頂,矗立在臺基上,大殿內供三世佛,中間釋迦牟尼,兩邊為文殊、彌勒,還有阿難、迦葉、弟子、比丘等。東西兩面山墻供菩薩四尊。整個墻面以半立體式浮雕著山水、人物、建筑、樹木、珍禽、異獸等。該寺保存完好,西來寺現為樂都縣歷史文物博物館,陳列樂都地區收藏和出土的珍貴文物以及原寺院遺存的24幅明代卷軸佛像畫。
西來寺在樂都縣城東關。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(1606年)。寺坐北面南,由山門、過廳、東西兩廂和大殿組成。山門面寬3間,進深1間,中為門廊,東西兩旁分設泥塑四大金剛;過廳和東西兩廂,為硬山式木作結構,內供觀音、土地神。大殿面寬5間,進深3間,單檐歇山頂,矗立在臺基上,雄偉壯觀。大殿周檐斗矸辯齲鶴煜巒唬哂忻鞔ㄖ牡湫頭綹瘛4蟮钅讜心嗨茉駁竦娜婪穡屑涫鞘灣饒材幔獎呤俏氖夂推障停褂邪⒛選㈠紉丁⒈惹鸕取6髁繳角繳習舜蠊┭腥俗諏ㄐ朊腫希裉蠶輳蜩蛉縞G矯嬪細〉竦納剿⑷宋鎩⒔ㄖ齲∏閃徵紜
央宗寺在明萬歷年間成為曲壇寺、藥草臺寺僧人閉關靜修的主要靜房。在清光緒年間建成無量佛殿9間,到全盛時期,僅修行洞多達30多處,僧過半百。但在“文革”中,寺內經堂、佛殿、僧舍、禪房、佛塔、桑墩、佛像、經典等全部被毀。直到1984年開始了央宗寺的重建工作,1995年,建成僧舍4間,一轉三結構經堂三間、單數腰規格的小經堂一座、一轉三式彌勒佛殿一座、佛塔一座等,并塑有佛像。
央宗寺周圍都是紅沙石山峰,邊緣紅崖陡峭,兩側山谷有清流從山上而下,山間多有茂密的森林被覆蓋,期間混雜有多種灌木和名貴中藥材、花卉、野果等。山林間還生活著一些種類不同的鳥類和其它動物,有些屬于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。
央宗寺的主要景點有:央宗自然風景,唐朝圣僧修仙的勝樂洞、三賢洞、華吉多吉洞、光明天女洞等。
瞿曇寺 柳灣墓地 關帝牌坊 石溝寺 羊官寺
當然,最著名的還是瞿壇寺
樂都瞿曇寺
樂都柳灣目的
……
瞿曇寺我喜歡,聽說很靈驗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