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時間:2022-03-03 09:12:31作者:佚名
新京報快訊(記者 姜慧梓)7月19日,財政部等93個中央部門陸續公開2018年度決算。記者梳理發現,多數部門2018年度包括“三公”經費等在內的一般性支出低于預算。
比如,今年首次公開部門決算的中國老齡協會,2018年“三公”經費支出83.41萬元,為預算的72.2%。國家郵政局2018年“三公”經費支出2212.28萬元,低于預算數,同時也少于2017年的2337.82萬元。
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郝磊今年4月表示,2019年一季度中央部門壓減一般性支出比例超過5%。
今年以來,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、減稅降費逐步顯效等因素影響,從中央到地方,各級政府和部門都過起了“緊日子”。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今年6月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2018年中央決算報告時,將年初設定的一般性支出壓減5%以上的范圍擴大到了10%以上。
更大力度壓減支出,讓一些人對財政平衡產生擔憂,也出現了“壓減支出是不是壓得越多越好”的質疑。
有專家表示,有一部分質疑來自于對政策的誤讀?!坝械娜瞬磺宄簻p支出究竟是壓減哪一部分支出?!睂<医榻B,預算科目中并沒有一般性支出這個概念,它可能主要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行政經費支出,包括三公經費以及低效、無效支出。他認為,壓減這部分支出完全合理,而且還有空間。
有些質疑仍然無法被解釋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怡指出,為了壓支出,有的單位開始控制人數,但對人數控制的合理性缺少評估?!拔覀兛吹降膶嶋H結果就是大量借人,向下一級單位去借人,向其管理的部門去借人。”
劉怡強調,對于這些“借來的人”,其產生的人力成本并不會反映在該單位的支出上,“為了達到壓減目標,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合理,需要討論?!?/p>
劉怡認為,壓減支出的根本是要合理支出,支出的增加和減少都應該有理由?!霸撛黾泳鸵屗ピ黾?,該控制則必須控制,不是只有一味減少才值得肯定?!彼J為,壓減支出需要更加貼近工作實際需要,避免流于形式。
同時,政府也應更加注重資金使用的績效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授白景明認為一般性支出壓減未達到10%以上原因一般性支出壓減未達到10%以上原因,一方面要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,另一方面對資金投入的領域應該注重資金的使用績效,“政府花錢不在于花多少,而在于這事該不該辦,該辦的事花多少都值,不該辦的事一分錢都不該花”,政府的“理財觀念”需要向這個方向進行轉變。
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于音 校對 危卓